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荷兰>>聚焦荷兰>>荷兰视角>> 正文

“跨国”家庭别样精彩荷妈妈帮“中国女儿”寻亲

2015-02-04 15:17:01|来源:海外网|字号:

6.jpg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近年来,“外国父母为养女或养子赴华寻亲”的报道屡见不鲜。从1993年11月10日中国颁布《外国人在华收养子女实施办法》起,20年来,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已超过11万。每一段领养故事都满溢爱与感动。

荷兰妈妈驻扎安徽帮“中国女儿”寻亲

据合肥中安在线报道,2014年6月3日,50岁的荷兰大婶Erika到达淮南已有10天,她此行目的是为养女寻找亲生父母,尽管这趟跨国寻亲之旅注定艰难,但深明大义的Erika仍未轻言放弃。

5月25日,Erika在孪生姐姐的陪同下来到淮南,入住宾馆后马上着手整理寻亲资料。Erika说,她今年50岁,和丈夫一共养育了4个孩子,其中养女来自中国淮南。

Erika回忆,2004年4月,淮南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的一个电话让她喜出望外,早有领养女婴愿望的她曾在中国登记过相关信息,福利院表示可以领养。她迅速赶到淮南办领养手续,第一次见到了可爱的女儿,女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淮家朵。

“现在孩子12岁了,我不想让快乐的中国女儿留下遗憾”,Erika说,女儿开始懂事了,经常问她“为什么我长着东方人的脸? ”“我是中国人吗? ”“我的亲生妈妈在哪里? ”这样的问题。

“我在荷兰生活得很幸福,身体也很健康,养父母为满足我对出生家庭的好奇,使我的人生更加完整,一直都在努力帮我寻找我的亲生父母。我感谢亲生父母给我生命,想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我现在过得很好。请好心人帮我寻找。”淮家朵在Erika为她准备的寻亲资料上写道。

终身的承诺:一对英国夫妇和他们领养5个中国孩子

据英国《华闻周刊》2月2日刊登了一对英国夫妇领养5个中国孩子的故事。

约翰(John)与妻子凯瑟琳(Catherine)共同领养了5个中国孩子,其中3个有残疾。

最小的儿子名叫辉川(Joel),身体不能灵活动弹。另一个孩子的中文名叫福刚(Theo)。三女儿甜甜(Esmei)每两个小时需要一次检查,每天都需要私人护理,几乎每分钟身边都离不了人。而由于刚出生就被遗弃,出生报告也语焉不详,送医院检查后也未能诊断出准确原因,他们不清楚甜甜究竟得的是什么病。大女儿新婷(Evie)是约翰夫妇2001年底从江苏高邮的儿童福利院领养的,那时她才10个月。今年快14岁的她随约翰夫妇在中国生活了近7年,在英国待了7年,这使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中文也很棒。而二女儿名叫梦晓(Elsie)是约翰夫妇在2004年领养的。

谈起当初去中国跨国领养,而不是其他国家的原因,约翰笑着回答“为什么不呢?”夫妇俩的一个英国朋友此前领养了一个中国小孩,她向夫妇俩讲述了许多关于去中国领养的故事,加上对中国一直兴趣浓厚,于是他们开始做各种关于去中国领养的研究。约翰此前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在小学教了25年书,而凯瑟琳则是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一直在照顾特殊儿童。考虑到他们自身的专业及工作背景,夫妇俩觉得自己能胜任领养两个孩子之后的工作。

在约翰看来,跨国收养最大的困难一是由于中国的残疾人通道系统设置得不够全面,他们带孩子出门非常辛苦;二是中国的签证政策规定他们只能在中国本土续签一次,此后每年他们都得拖家带口地把所有孩子带回英国,在英国续完签证之后再回到中国去。

昂贵的机票和签证费对这个大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他们在中国七年的服务是完全义务的纯志愿工作,他们生活的来源,仅仅全部倚靠约翰夫妇为救助中心募来的一些资金以及一些善心人士的帮助,这样的大笔支出对这个家庭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约翰已经七年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了,可他似乎对此毫不在意。

为让养女不忘母语 53岁瑞典妈妈不远万里赴华求学

据中新网报道,2014年12月初,冬日暖暖的阳光照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大草坪上,53岁的“大学生”爱娃坐在草坪一角,跟着她身边的汉语老师毛力群的发音,执着缓慢地从嘴里蹦出一个个汉语单字。过去的两个月,她一直都在浙师大国际学院学说中国话。

爱娃的故乡,在距离金华8000余公里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是她第7次到中国,为的是自己的养女——武汉女孩雯菲:“我想在家能用汉语和女儿交流,让她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更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2003年8月23日,在武汉的一家孤儿院里,爱娃和丈夫赛尔格兰第一次见到雯菲。

在女儿身上,爱娃无数次感受到了她作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有时很含蓄。不过好几次,爱娃想让女儿用汉语回答她的问题,雯菲总说“NO。”成长在瑞典,她并不习惯。

为了小雯菲,这个瑞典家庭也经常学着中国家庭吃米饭,过春节。他们尽自己所能,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家。2008年,他们还带雯菲去北京看奥运,喂食大熊猫,以培养孩子对祖国的感情。爱娃说,现在他们还专门请了家庭教师来教雯菲汉语,一个月两次。

“这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雯菲已经12岁了,如果将来离开我回到中国,我也不会伤心。在女儿身上,我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关于中国人,关于中国文化。”明媚的阳光打在这个53岁的“大学生”脸上,温暖而灿烂。

(责编:谢佳玮)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荷兰,跨国家庭,中国女儿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史玉柱:反对陌生人当民生银行新行长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盘点:落马的61名省部级以上官员(组图)

外国政要赠送中国领导人的名枪(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