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7 14:55:41|来源:海外网|字号:
据中国网近日报道,“智能城市”概念是指运用科学技术自动管理城市交通和卫生等部门的城市运行模式,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建设的城市形态。近日,48岁的荷兰专家唐·达森指出对“智能城市”的高投入是一个错误。
唐·达森曾与调研员马丁·海哲尔合作出版过《“智能城市”——21世纪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2015年)》一书,目前该作品还未在巴西出版。在书中,他提倡使用智能化的城市规划,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智能城市”概念。唐·达森认为,就是这种社会追求的所谓“时尚”引发各企业不遗余力地积极推销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全世界都在热烈讨论“智能城市”这一概念,但其背后的意图十分明显,即政府和大型技术公司的利益联盟。唐·达森批判“智能城市”概念,却提出了另一种智能规划的城市,即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造新的城市模式与社会结构。
“智能城市”是一个网络数字系统,不但包括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这些基本的要素,还会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唐·达森称,到目前为止,已发表的关于“智能城市”的文本中并未提及或很少提及相关的建设事宜,这是一个与社会改革无关的建议,只是一项技术创新,而不是社会或制度革新。
据世界银行估计,未来20到30年的城市改革与重建需要耗费30兆亿美元至50兆亿美元的资金。唐·达森称,对建设“智能城市”的投入如此之高,因此“智能城市”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多么神奇和吸引人并不奇怪,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性价比高的投资项目。
最著名的“智能城市”范例包括仁川(韩国)、马斯达尔(阿联酋)和成都(中国)。技术公司向政府出售更安全、可持续和智能的城市技术解决方案。各城市成功的程度各不相同。在阿姆斯特丹,“智能城市”模式运行良好;在政策较为封闭的国家,如阿拉伯国家,或是资本集中的国家,如印度,存在使用科学技术使城市更加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趋势,建设效果仍有待观望。
唐·达森认为,这些城市一味追求追赶“智能城市“的潮流却忽略了最严重的问题,因为有些地区往往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而且发展非常不平衡。他指出,可接受程度和平衡性是建设生态可持续城市的先决条件,绝不容忽视。他解释称,如果最贫穷的人群更关心其他问题而不是保护环境,如果富人们只关心维护自己的特权和安全,那么旧的社会模式将毫无改变地全盘保留,城市的改革和重建也就毫无意义了。
当前,我们还在延续20世纪以来的城市模式,唐·达森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不该重走旧的破坏式城市建设模式,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获得城市发展,应作出新的改变,如优先公共交通。否则的话,我们生活的城市会变成不正常的城市。
荷兰,智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