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国际著名岩石力学和地球动力学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宗基祖籍福建安溪,1922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加巫眉镇。早在学生时代,陈宗基就时刻关心祖国的发展。抗日战争时间,他经常捧着小铁盒参加印尼华侨举办的募捐活动,以自己微博的力量支援祖国抗战。1940年至1942年间,陈宗基曾在印尼万隆工学院水利系学习,后因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只能辍学在家。出于对黄河泛滥成灾的忧虑,他决定继续求学,并到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系,以便学成后报效祖国。经过刻苦学习,陈宗基3年就读完了5年的课程。1954年,他获得优秀技术科学博士学位后,拒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荷兰、印尼等国家的高薪聘请,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5年,陈宗基回到中国,先在哈尔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土流变学和土动力学研究室。通过对粘土的试验研究,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粘土结构力学”新学说,并被挪威物理化学家罗森维斯特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所证实,编入国外教科书。此外,陈宗基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粘土存在三个变形阶段和三个屈服值,其中第三屈服值f3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陈氏屈服值”。陈宗基在土流变学方面撰写了数十篇论文,被荷兰、法国、瑞典、葡萄牙、日本、波兰及美国等学者广为参考和引用。
在岩石力学方面,陈宗基率先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现场平洞围岩中进行了流变试验,并将岩体流变理论推广到各向异性岩体,提出岩体内应力的来源与释放学说以及岩石扩容的本构方程等。他先后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引起学界高度重视。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陈宗基心急如焚。为了减轻余震损害及次生灾害,他于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创了地球动力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亲自指导筹建地学高温高压实验室,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温高压实验仪器设备,重点研究地震物理流变、地震预测、成矿机制等重大课题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除了“陈氏固结流变理论”“陈氏粘土卡片结构”“陈氏流变仪”“土的三向固结流变理论”和“岩石流变、松弛、扩容”等创新性成果受到国内外业界广泛认可之外,陈宗基的相关著作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他把理论研究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几十项重要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陈宗基先后两次被聘为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学术委员,参加过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会议。他还被聘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艺术院院士,后又被比利时国王授予“利奥波德二世一级骑士”称号,并获勋章和荣誉证书。1980年,陈宗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1年,陈宗基积劳成疾,在上海病逝,终年69岁。作为一名赤诚的爱国者,“志在振兴中华”是他毕生的信念。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
责编: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