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

荷兰加速推进“再武装”进程

中国国防报 2025-08-01 14:21:45

近期,荷兰在北约及欧盟框架下持续强化军事部署、加快装备升级,通过向欧洲东翼部署战斗机、深化波罗的海军事存在、加速新军种组建等举措,提升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介入力度。分析人士指出,在“欧洲再武装”倡议驱动下,荷兰正逐步成为重塑地区安全格局的重要参与者。

构建多域军事存在

荷兰国防部长布雷克尔曼斯近期访问波兰期间,两国签署多项防务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向波兰派驻F-35A战斗机,并深化陆战场和防空领域的情报共享机制。根据协议,首批4架F-35A战斗机将于今年9月至12月进驻波兰,在承担培训波兰空军任务的同时,重点强化欧洲东翼及北约全域应对无人机和巡航导弹威胁的能力。此举使荷兰成为继挪威之后,第二个在波兰空域执行警戒巡逻任务的北约国家。

报道称,待驻防机制法律框架完善及适应性训练完成后,荷兰、挪威和波兰计划于2026年组建联合飞行编队,协同承担战斗值班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此前已加入由瑞典、德国、挪威等国空军组建的联合战斗巡航编队,实现在极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阶段性部署。此次推动F-35A战斗机进驻波兰,将进一步拓展其在欧洲空域的行动范围。

在强化东欧空中存在的同时,荷兰以1欧元象征性价格向罗马尼亚转让18架退役F-16战斗机,用于支持“欧洲F-16训练中心”建设。该中心由罗马尼亚、英国和荷兰联合设立,旨在为东欧国家培养战斗机飞行员。外媒评价称,荷兰正通过输出装备和提供培训资源,构建以自身为节点的区域防务合作网络,提升在欧洲防务体系中的话语权。

海军方面,荷兰近期参与多项区域军事行动:与欧洲多国舰艇在芬兰湾至北海海域开展海上巡逻,并参与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5”等联合军演。荷兰海军新闻处称,位于布林瑟姆的北约海上作战分中心全程负责上述行动的策划和指挥。

陆军部署同样动作频繁。荷兰在恢复坦克营建制后,计划于2027年将首批部队编入德国主导的多国联合旅级战斗队,部署至波罗的海和挪威方向。此外,荷兰国防部派员参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演习及非洲“雄狮”系列军演,标志着其军事触角从欧洲向印太和非洲延伸。

布局新型作战领域

继今年4月启动17个装备采购项目后,荷兰近期再度加码军备升级。海军计划为新型LC级护卫舰加装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并为新一代Orka级潜艇配备与西班牙联合研制的JSM-SL导弹。陆军启动新型火炮系统测试演练,并宣布采购22套“天盾”防空系统以强化防空能力。

在新型作战领域,荷兰于7月1日正式将空军司令部更名为太空军司令部,拓展太空情报与作战职能。该部门管理的首批4颗雷达成像微型侦察卫星已在美国范登堡基地发射入轨。荷兰空军司令施图尔表示,此举将提升该国空军对全球地理空间情报的侦察和搜集能力。

外媒分析认为,在“欧洲再武装”倡议下,欧盟正推动构建自主情报委员会和空天侦察体系,荷兰在新型作战领域的布局既是对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响应,也是为与盟友深化合作铺路。目前,荷兰正与挪威、英国磋商太空情报合作,并派遣网络信息战及太空作战小组赴澳大利亚参与联合训练。

荷兰国防部近期集中展示人工智能(AI)军事化应用成果。最新AI指挥系统在“波罗的海行动-2025”中首次投入实战演练,实现12国语言实时战术调度,战场决策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约7倍。海象级潜艇成功测试“量子通信抗干扰链路”,可在水下100米深度接收北约联合指挥中心指令,抗电磁脉冲能力较以往提升3倍。驻立陶宛的300名荷兰士兵配备的“智能战斗衣”首次公开,该装备可通过实时分析战场数据,将辅助决策效率提高40%。

此外,荷兰政府宣布向欧洲盟友部队开放鹿特丹港使用权,具体包括:每年允许军用物资船舶靠泊4至5次,单次驻泊最长数周以进行装卸作业;支持北约和欧盟依托该港口开展两栖演习;开放集装箱码头用于“弹药安全转运”;设立战略石油储备点等。分析人士认为,荷兰希望借此成为欧洲防务体系中的后勤枢纽之一。

安全焦虑与角色质疑

荷兰在防务领域的密集动作引发该国舆论争议。有军事专家指出,荷兰当前军事投资呈现“政治投机”倾向,表现为对美国“单向靠拢”的战略选择。此举可能导致更深层次的战略依附,进而增加防务负担。

鹿特丹港开放军事用途的决定引发当地民众抗议。有反战人士指出,自2024年以来,荷兰已开放多个机场供搭载战术核武器的战斗机入驻,此次放宽港口权限实质是“人为放大国家安全风险”,属于“主动卷入地缘博弈”。荷兰媒体担忧,相关举措可能将该国推向大国集团对抗前沿。

国际社会同样关注荷兰动向的外溢效应。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海外军事部署和防务预算的持续增长可能引发区域军备竞赛,加剧多国安全焦虑,对欧洲战略稳定构成挑战。(刘柯涵)

责编:李磊、王瑞景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