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5 15:53:00|来源:海外网|字号:
开拓荷兰“蒲鞋市场”
潘成南说,自己在荷兰创业成功起点是“做蒲鞋”。
瑞安人头脑灵光,总能觅到好商机。有一次,潘成南无意中发现,当地人开的店里出售的椅子,很像老家用打草鞋工具编织的。他心生灵感,向店家细细打听“鞋草”来源。老板好奇地问他:“你这是想拿来做什么用?”当得知他想做蒲鞋时,老板也挺感兴趣,答应为他提供材料,所做蒲鞋要优先供应给店里卖。
蒲鞋(蒲草编织的鞋子)做好后,放在店里卖,大家一试穿,感觉轻便舒适,更重要的是便宜,遂成了抢手货。后来,潘成南有点积蓄后,他就大胆开起自己的蒲鞋店,雇来工人,帮忙做手工蒲鞋。
蒲鞋的款式不免有些单调,潘成南又开动脑筋,尝试着把鞋草染成红红绿绿的各种颜色。五彩缤纷的蒲鞋上市时,浪漫的荷兰人很喜欢,把它们视若艺术品。由此,潘成南的蒲鞋生意异常红火,他掘得发家致富第一桶金。
后来,潘成南还尝试着做皮鞋,甚至还有女士的细高跟鞋。
娶当地姑娘为妻开餐馆
好景不长。“二战”期间德国入侵荷兰,荷兰的粮食非常困难,凭身份证,每人每周只能分到1公斤土豆。在那段日子里,潘成南眼看着许多人饿死,他支撑着坚持过来,装撘了一辆简易板车,推着车上山,挖来番薯、土豆等作物填肚子。
在那段时间,谁能找到吃的就算有本事。“‘番人嫂’就是那时候跟我大哥好上的。”潘成南的小妹,现年77岁的潘娟妹笑着告诉记者。
熬到战争结束后,日子又恢复平静。潘成南先在一青田人所开的餐馆“浙江楼”当大厨,累积经验后,他就自己开餐馆当老板。“我的第一家餐馆富贵楼是在1956年12月15日开张的。”时隔半个多世纪,老人仍能清楚地报出开店确切的时间,着实让人有点吃惊。
因餐馆地段好,周边就是电影院,潘成南又用心经营,生意红火,曾经雇佣了40来名工人。不久,潘成南又在德国波恩开了第二家餐馆。后来,尽管心中颇多不舍,但苦于分身乏术,潘成南狠下心把“富贵楼”转让给老乡。
那段日子,潘成南干得顺风顺水。到了1976年,60岁刚出头,潘成南就主动“退休”,但他没闲着,一直是国内国外两头跑。
![]() | ![]() |
荷兰 海牙唐人街 铜像 潘氏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