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08:10: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早在400多年前,荷兰就面临了城市化发展的空前挑战,但在那个时代,荷兰便做出了智慧的、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探索出合理多元的城市功能定位,卫星城的建设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历史经验或许可以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荷兰是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超过1600万人口生活在面积大约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口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四个主要城市所组成的核心都市区。
然而,即便是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人口只有不到80万,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的人口也刚刚超过60万。在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荷兰人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呢?
多元化城市分流人口压力
17世纪20年代,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一个居民超过10万人的大都市,并且取代安特卫普成为17世纪世界贸易体系中的经济中心,到1670年人口更是达到了20万。与此同时,周边其他中小城镇的人口也都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快速增长,并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功能定位。
例如,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商业首都,是贸易和金融中心。海牙是政治首都,乌特勒支是宗教中心,鹿特丹是天然良港,莱顿是纺织业的中心和大学城,代尔夫特以制作青花瓷器闻名欧洲,哈莱姆是花卉种植和交易中心,合恩和恩克豪森是北海鲱鱼捕捞业的主要渔港等。这种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划分,不仅避免了人口过度集中到某几个大城市,而且为不同规模的城镇形成各自经济优势及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即便是今天,荷兰的城市依然保持了17世纪以来多元城市功能划分的传统,中小型卫星城市的建设有效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避免了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便捷、现代化的铁路和公路系统取代航运将城镇都市区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大量新增人口的压力可以通过向中小城市分流得到缓解,但短时间内人口的激增的确给城市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方面荷兰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以阿姆斯特丹为例,面对剧增的人口和国际贸易的需要。
它在17世纪初便制定了一个长期、全面的城市规划,即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北部的艾河开拓若干条运河,呈扇形向外扩散,形成多层半环状布局;同时又设计了一系列辐射状平行的运河,将主要运河相互连通,用于水上交通和货物运输,使得远洋的商船可以轻松地通过运河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送到阿姆斯特丹的仓库和货栈,然后在此集散分销。运河之上还修建了上百座的桥梁,以方便行人往来。
环路建设化解交通难题
与其他欧洲国家的首都一样,阿姆斯特丹也受交通问题的严重困扰。近几十年,阿姆斯特丹受水系的限制,城市内交通容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量,不仅城市内部道路面临巨大交通流,而且在高峰时刻有些市区邻近道路也发生严重堵塞,部分因为交通的原因,许多公司从城市迁到郊区,在郊区建设了许多办公建筑。
阿姆斯特丹城市化区域的东南、南、西南方向已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去向,这正好与政府的郊区城市化政策引导方向相反。政府在近几十年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住房建设项目等措施,在阿姆斯特丹北部的Netherland地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居住区,但这些区域就业岗位的增加远远低于政府的期望值,而城市南部就业岗位急剧增加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以及通勤距离加长,这样,每天都有大量的人从北面的居住区到南面上班,而IJ河将城市一分为二,这样带来严重的过江交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其他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道路交通堵塞。
北部住房项目的开发以及南部就业中心的兴起都要求在阿姆斯特丹地区建设环线,使大量的从北到南穿城而过的通勤交通成为可能。阿姆斯特丹环路建设部分利用已有道路,整个建设过程分几个阶段,其主要部分在1970-1980年间完成,至1990年9月环路的最后部分IJ河上的越江Zeeburger隧道最后建成通车。
阿姆斯特丹环路半径5公里,具有内环的重要特征,新的城市化区域大部分位于环路外侧,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改善阿姆斯特丹以及North Holland省到IJ河北面的可达性,缓解阿姆斯特丹地区的道路交通拥挤,为阿姆斯特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由于现在可以通过公路到达阿姆斯特丹东部,这极大地影响了居民出行路径的选择。有25%的IJ河越江交通改变了越江位置,Zeeburger隧道承担了越江交通量的19%;出行路径向公路转移,缓解了市内地面道路的交通拥挤。在环路开通以前,由于交通阻塞,许多居民不能根据需要来决定出发时间,环路开通后,有31%的出行改变了出发时间,出行更加方便,这进一步使得潜在的高峰小时越江交通需求转为现实,7∶00-9∶00早高峰IJ河上的越江流量上升了16%,这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所谓“回峰”效果。由于环路的开通,日越江交通流量增加4.5%,其中1.5%为环路开通前潜在的,3%为环路开通诱增的。
多渠道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荷兰的智慧城市建设也为其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增添光彩。阿姆斯特丹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是走在欧洲前列,可持续性是其构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
在可持续的生活方面,由于阿姆斯特丹居民的CO2排放量占全市CO2排放量的1/3,通过节能智能化技术,CO2排放量和能量消耗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以Geuzenveld项目为例,在一年内为Geuzenveld超过500多户家庭安装智能电表和能源反馈显示设备,促进居民更关心自家的能源使用情况,学会确立家庭节能方案。此外,Onze Energie项目为位于阿姆斯特丹Noord区域的8000余家用户提供可持续的再生能源;帮助降低CO2排放量。
在可持续的工作方面,第一,建立智能大厦以降低商业工作领域的能耗。阿姆斯特丹全城汇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司,从小商铺到跨国公司,从运河边的老房子到钢筋玻璃的办公大楼。通过节能智能化技术,降低工作中的能量消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ITO tower大厦项目,该项目是智能大厦项目的试验性、示范性工程,总面积38000平方米,智能大厦的概念就是在未给大厦的办公和住宿功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将能源消耗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安装能耗监控体系,节能设备以及绿色的能源设施等,降低能耗,提升绿色能源使用率。
阿姆斯特丹的移动交通工具,包括从轿车、公共汽车、卡车到游船,其CO2排放量占据阿姆斯特丹的1/3,在可持续的交通等方面,轮船接入电网项目(Ship to Grid)将轮船接入电网,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率,降低碳排放量。
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方面,不得不提的是气候街道(Climate Street)项目,Utrechtsestraat是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一条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狭窄、拥挤的街道两边满是漂亮的街道、咖啡馆和旅店。小型公共汽车和卡车来回穿梭运送货物或者搬运垃圾,造成交通拥堵。
2009年6月5日,气候街道项目启动,整个项目涉及三个方面:后勤部门利用电动汽车搬运垃圾,货物集中运送至一个中心点,随后由电动汽车转送到各家商户。在公共空间采取各类措施,例如街道照明采用节能灯,深夜无人时灯光自动减弱;环保电车站的灯利用太阳能发电等。
在商户方面,80%的商户安装智能电表和能源可视屏,智能电表可以与节能电器连接;能源可视屏则可以反馈能源消耗情况,基于智能电表提供的信息向商户提供个人节能建议等。通过该项目节省了能耗。
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